诗圣杜甫的一生,用“艰难苦恨繁霜鬓”盖棺定论不为过。
杜甫的一生,大约有1500首诗歌传诵至今,其中给他人的赠诗就有736首,占存量总数近一半,涉及杜甫的402位朋友。然而,杜甫收到赠诗仅有16首,回应他的仅有8人,不及赠诗对象的1/50。
杜甫赠诗超过10首的亲友,分别有严武30首、高适20首、章彝13首、李白13首、郑虔13首、李之芳10首。相应地,杜甫却仅仅收到16首赠诗,收赠比低至1∶46;回应他的仅有8人,不及赠诗对象的1/50。
人生不得志,住在闹市无近亲---诗圣如是喃喃。
前半生 (天宝六载747年 西入长安之前)
有赖于杜氏家族祖荫未消,杜甫沉浸在读书和壮游之中,度过了十多年裘马轻狂的快意生活。
在巍巍泰山顶,杜甫留下一首《望岳》,流传上千年,成为泰山最著名的题咏之一:
岱宗夫如何 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 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 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 一览众山小
毋庸置疑,杜甫快意交游的前半生,最值得一书的便是他与李白的友谊。
33岁的杜甫于洛阳遇到刚被“赐金放还”的李白。彼时,李白已经名满天下,比杜甫年长11岁。李杜二人建立了亦师亦友的关系。
在给李白赠诗中,杜甫不吝对诗仙的赞赏之词:
秋来相顾尚飘蓬 未就丹砂愧葛洪
痛饮狂歌空度日 飞扬跋扈为谁雄?
入仕生涯
36岁的杜甫从“杜公子”升级为“老杜”。
人到中年,杜甫痛下决心去谋取一官半职,为杜氏门楣,也为自己。
而此时的唐朝,长安城交游的风气盛。唐代科举选官的本质,与其说是“考试”,不如说是“选举”更贴切。对应试者的交游能力要求很高。
杜甫初至长安,延续了酣畅快意的交游风格。
当时,长安舆论将居住在长安或曾经“安漂”的八位善饮的文士——贺知章、李适之、李琎、崔宗之、苏晋、李白、张旭、焦遂,称为“酒中八仙人”。他们嗜酒、豪放、旷达。
知章骑马似乘船 眼花落井水底眠
汝阳三斗始朝天道逢麴车口流涎 恨不移封向酒泉
左相日兴费万钱 饮如长鲸吸百川 衔杯乐圣称避贤
宗之潇洒美少年 举觞白眼望青天 皎如玉树临风前
苏晋长斋绣佛前 醉中往往爱逃禅
李白一斗诗百篇 长安市上酒家眠 天子呼来不上船 自称臣是酒中仙
张旭三杯草圣传 脱帽露顶王公前 挥毫落纸如云烟
焦遂五斗方卓然 高谈雄辩惊四筵
无法获知杜甫与其中几人有过交往,抑或八仙都是他的朋友,但诗歌显示即将迈向不惑之年的杜甫,心态是乐观、放达的。
为官者,追名逐利者。
杜甫也沉沦在道路上狂奔。但幸运者,因胸中始终是非分明、善恶彰显,他终究没有活成自己讨厌的模样。释褐为官,杜甫仍旧是那个白衣杜甫。
陶渊明范式
现实很骨感。那年十一月,杜甫前往奉先(今陕西蒲城)省家,刚进家门就听到哭泣声:小儿子饿死了!
杜甫清醒地认识到,长安城“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自己付出了尊严和热忱,过着“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的屈辱生活,却没能换来合适的职位,更勿论年少时“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政治抱负了。
杜甫的反思一度为安史之乱打断。杜甫省亲之时,安禄山在范阳叛乱,横扫山东,兵至关中,连下洛阳、长安。大唐盛世轰然倒塌,磨难和机遇同时摆到了杜甫面前。
艰难时世,杜甫碰到儿时好友卫八,沧海桑田,热泪盈眶:
人生不相见 动如参与商 今夕复何夕 共此灯烛光
少壮能几时 鬓发各已苍 访旧半为鬼 惊呼热中肠
焉知二十载 重上君子堂 昔别君未婚儿女忽成行
怡然敬父执 问我来何方 问答乃未已 儿女罗酒浆
夜雨剪春韭 新炊间黄粱 主称会面难一举累十觞
十觞亦不醉 感子故意长 明日隔山岳 世事两茫茫
至德二载(757年),杜甫犯颜为时任宰相房琯辩护。《旧唐书》记载“甫上疏言琯有才,不宜罢免”,唐肃宗盛怒之下,贬杜甫为华州司功参军。杜甫政治生命从此结束了。
乾元二年(759年),杜甫开始了人生第三个阶段,即漂泊巴蜀、湖湘的最后12年。
漂泊巴蜀
杜甫弃官入川。
在成都,成都尹裴冕为杜甫一家提供粮米;多位画家朋友来杜家,装饰作画;邻舍农夫赠送蔬菜,还经常邀他饮酒。然,悲情总是要发泄的。
八月秋高风怒号 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飞渡江洒江郊 高者挂罥长林梢 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 忍能对面为盗贼
公然抱茅入竹去 唇焦口燥呼不得 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 秋天漠漠向昏黑
布衾多年冷似铁 娇儿恶卧踏里裂
床头屋漏无干处 雨脚如麻未断绝
自经丧乱少睡眠 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 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 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 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年岁愈长,杜甫不低头,没学人情世故,终变成了一个迂腐、单纯、可爱的小老头。成都好友变故,失去依靠的杜甫举家顺长江东下,在夔州逗留两年后,出三峡飘荡在长江中游,最终病逝在湘江岸边泊船之上。
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 潦倒新停浊酒杯
如上诗篇应该是诗圣杜甫落魄半生的真实写照。
终其一生,杜甫只是一个落魄不得志的中下层士人,在默默无闻与贫寒交迫中悲凉死去。但,幸运的是,其丰富的诗词被保存下来,留给诗词中华宝贵遗产。
舟货满载 通江达海!ASA LINER
电话 :18929326277
邮箱 :lisa@agscm.net版权所有
粤ICP备20253865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