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地时间3月3日,特朗普此前一直挂在嘴边的对墨西哥和加拿大的关税威胁,在多次改期后,最终在当天宣布于此前拟定的生效日期,即3月4日正式生效。
特朗普下狠手了!接着就是对中国再加收10%额外关税,大战一触即发。
特朗普1.0 关税战败北
特朗普第一任期内,许多中国商品被加征了7.5%-25%的关税。关于特朗普关税的效果,有智库给特朗普算了一笔账。
数据显示,其进口额约占美国国内生产总值(GDP)的14%。这其中很大一部分是美国企业购买的原材料、工业前体等等,并非消费品。如果平均关税税率为10% 至20%,那么价格将一次性上涨约1.4% 至2.8%。如果加上驱逐非法移民造成的劳动力减少,服务价格上升。
那么综合下来,特朗普的新政策可能会在两到三年内使总体通胀率额外增加2%-3%。
如果特朗普决定插手美联储货币政策,那么美联储恐怕无法保持较高利率,而降息很可能带来进一步的通胀。高利率对于美国企业的运营,以及金融业的压力是很大的。
如果特朗普想要达成他承诺的,让美国经济好转,那么最直接的就是降息。但保持高关税又会恶化通胀,这些政策是互相矛盾的。
毋庸置疑,普罗大众对于关税如何运作不太理解。民粹美国人总期望,加关税就可使中国经济崩溃。特别的,特朗普加完关税,中国就会大规模失业!他们天真觉得关税是谁出口谁付钱。
然并卵,关税战潜在备注是,关税实际上是美国进口商付钱,商品进入美国后,购买这些商品的美国国内公司直接向美国政府缴纳税款。
大幅增加关税可能会引发三种情况:
1、美国进口公司提高零售价格,将关税成本转嫁给美国消费者。
2、美国进口公司自行承担关税成本不涨价,导致公司利润减少,也就是美国企业承担关税负面影响。
3、出口商为了留住美国客户,降低价格,出口商利润下降,承担关税负面影响。
通常而言,这三种情况是同时发生的。有研究表明,最终大部分的负面影响是由美国消费者承担的。
不难理解,在美国消费者、中国出口商、美国进口商三方中,对定价的话语权最弱的就是消费者了。尤其是关税带来的影响,还混在了疫情初期直升机撒钱大放水造成的通胀中,消费者也很难分辨究竟有多少比例的物价飙升是关税的影响。
最直接感受到关税冲击的,反而是那些需要进口中国商品再加工的美国企业。
一个案例
美国一家生产音响的企业需要大量购买中国生产的零部件,这些零部件都被加征了25%的关税。
公司老板决定把厂子挪到中国,同时在东南亚寻找零件供应商,在中国组装完音响再运到美国,这样就只需要交7.5%的关税。
这家企业的老板表示: “关税导致我们将一些产品的制造转移到中国。如果关税取消,我们将回到美国生产这类商品。”这就属于是关税政策起了反效果了,逼着美国进口商调整了自己的产业链结构。
其实从数据上看,在新冠疫情之前,即便被特朗普加征了关税,2017年、2018年美国对华进口额还是连年上升。
2019年美国对大量中国商品暴力加征关税的短期效果显现。随后就是疫情以及美国经济衰退带来的需求锐减,这对于中美双边贸易的影响很大。
但到了21、22年又顶着各种关税,回到了疫情前水平。23年美联储进入快速加息周期,叠加通胀,需求再度锐减。
不妨总结一下,美国对华加征关税实际上的影响是什么?
短期之内一定会有许多中国出口商和美国进口商出现损失,但长期来看并没有造成足以显著影响两国GDP的损失,美国消费者几乎承担了一切,只能说特朗普总统的恩情还不完啊。
不过,最大的问题在于,本来中美贸易向上走,乃至高效增长的节奏被打断了,这毕竟是一个相当有潜力做大蛋糕的领域,增长缓慢是令人痛苦和惋惜的。
同时,美国的制造业并没有从关税中受益,贸易战已经过去7年多了,美国自己也认为中国制造业的竞争力变强了,要进一步围堵,而不是变弱了。归根结底是美国制造业断档了,工人队伍和产业的竞争力都下降了,这不是一个短期内能调整过来的问题。
毋庸置疑,特朗普1.0关税战战败!
中美关税战2.0之战略考量
自2018年三月关税战开打以来,中美之间的贸易量已经进入了历史性的下行周期:
中国对美出口从最高峰的22%左右下降到如今的约13%水平;在美国的主要进口来源国中,欧盟、墨西哥和加拿大的占比都超过了中国。
在此背景之下,不仅在华外资的重新布局开始提速,而且不少中资出口企业也在积极出海。要想理解这场全球性国际分工的结构调整并拿出恰当的对策,就必须跳出单边或双边的思维,把问题放在东亚生产网络的变迁史的背景下来考察。
东亚生产网络的形成
一语中的,东亚生产网络原是海权迁移和全球化的产物。
从广义全球化和海权的迁移历史来追溯,全球贸易和制造的重心,从大航海之前的威尼斯、热那亚,在过去五百年间先后转移到葡萄牙、荷兰、英国、美国东海岸、美国西海岸等地。二战后,美国企业开始把部分制造环节转移到日本和四小龙等地,这既是为了降低成本,也为了应对美国本土的工会左翼势力。
在政治和战略上讲,当时这种产业转移还是比较审慎的:与其说是把生产环节转移到了国外,不如说是转移到了自己的半殖民地。
1971年,美元与黄金脱钩之后,美国开始出现持续扩大的贸易逆差,美元霸权带来的汇率高估开始把其本土的制造业环节进一步挤压出本土。
毕竟,有什么正常产业比印钱来得容易呢?当一个原本勤劳的家庭获得了一棵摇钱树之后,家里的脏活、累活与家务活都会转交给村里的邻居们去做;美国在地球村里的制造商角色转变成银行家角色,也是这个道理。
对付疯狂如美国这般的靠印钱生存者,中国有着超长期卓越的战略规划-“吸星大法,北冥神功”。
该战略之下的政策组合包括大规模鼓励出口以获取贸易盈余,以超国民待遇吸引外资把制造业转移到中国东南沿海,以强制结售汇制度和央行在外汇市场上购汇的方式建立巨额外汇储备。
其中的政策逻辑:中国给予外国厂商和消费者以相当优惠的补贴,吸引他们把制造环节放到中国来,并把赚到的钱继续存在中国,最终培育出人类史上最大规模的制造业经济体。
金庸的“吸星大法,北冥神功”,很神奇:
《庄子.逍遥游》有云:“穷发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有鱼焉,其广数千里,未有知其修也”。又云:“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
是故,金庸在天龙八部中的神功,以积蓄内力为第一要义。内力既厚,天下武功无不为我所用,犹之北冥,大舟小舟无不载,大鱼小鱼无不容。
神似“吸星大法,北冥神功”,中国只用了二十年左右的时间,就从一个典型的农业国升级成人类史上最大的工业国。美国的全球最大制造业国家的地位,不知不觉之间就被中国“吸”走了。
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东亚生产网络出现了一种有趣的双向调整。
一方面,“亚洲制造”被“中国制造”迅速取代;而另一方面,许多外资和部分内资都在向外转移。所谓“亚洲制造”,是指以美欧日韩掌握控股权和品牌的企业,将生产制造环节放在东南亚和中国,而将高附加值的工作环节,比如设计、研发、核心部件生产、品牌营销、金融财务等,保留在他们国内。
但是,由于中国劳动力素质、基础设施优势、产业聚集效应以及华为、比亚迪等本土品牌制造业企业的崛起,东亚生产网络中高附加值的工作岗位越来越向中国的珠三角和长三角迁移。
真所谓,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
塑造未来的东亚生产网络
对冲特朗普关税冲击波,对策如下:
1、采取务实措施,鼓励国企和大型民企尤其是所谓的“链主企业”,慷慨而挑剔地对待与之共生的配套供应商。慷慨,是要及时付款,留够利润,鼓励发展。挑剔,则是要求配套企业优胜劣汰,质优重于价廉。
2、建立中国能有效控制的海外产业园。所谓有效控制的海外产业园,就是要由中央或者地方政府出面,与一些东盟或印度洋沿岸国家友好协商,力求签订长期条约,以至少一万平方公里的规模租借其国土建设海外工业新城,中国负责基建和投资,所在国提供劳动力和土地,所获税收双方按照约定比例共享,所适用的法律规章制度主要按照中国经验来制定。
这样,中国不仅能继续从东亚生产网络中获得巨额税收和非税收入,而且还能保留住对东亚制造业伟力的尽可能多的掌控力。
3、在中美关系渐行渐远的时代大背景之下,如何让非美非西方的市场规模发展壮大?只要国际货币体系继续保持不可兑付硬通货(也即无锚货币体系)的基本特点,那么逆周期地向全球外围地区注入短期流动性和长期资本,帮助他们发展壮大,可能是中国制造业驱动外循环的根本出路。
一带一路 网络
毋庸讳言,在脱钩断链和关税战的大背景下,帮全球南方就是帮自己,要积极主动地把朋友搞多、搞富,把对手搞穷、搞散。
谁在政治上和市场上跟中国走,谁坚持买华为、大疆和电动汽车,谁就是中国的朋友,那么中国就有义务在地缘战略上保护他,闹颜色革命的时候力挺他,发生金融和债务危机的时候更要联合一帮朋友们去给他输血。
养着世界上最大规模的军队和舰队,造出世界上最好的战斗机、导弹和无人机,持有世界上最大的外汇储备和贸易顺差,不能光做摆设,就是要这么用的。
无产阶级只有解放全世界,才能解放自己。
一语成谶:中国人只有带领整个全球南方翻身,才能最终胜出。
如上陈述,对于特朗普2.0关税、脱钩之重大冲击波,中国厚重的天行健战略定力,一定能把商人政治家打的再次仓皇北顾,纸老虎一个!
舟货满载 通江达海!ASA LINER
电话 :18929326277
邮箱 :lisa@agscm.net版权所有
粤ICP备20253865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