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不太平。
俄乌冲突、巴以纠缠、小菲在南海撒野、胡塞骑士封锁曼德海峡...面对如此复杂严峻的外部形势,大中华外贸依旧以及一骑红尘。
如此傲人数据,航运人皆喜大普奔。然,制造业国之大匠却愁容萦绕,中国制造全球化之路,横亘三道门槛,任重道远。
哪三道门槛?中国制造、中国品牌、中国认证呗。
大匠喜不出来的原因很简单,中国制造虽然占据全球1/3增加值,但并未掌握国际标准体系。
如同始皇一统寰宇,书同文、车同轨,如今中国虽在外贸领域横扫一切鬼神,但,总是在别人屋檐下乞食。
看上去中国的标准,也跟国际标准ISO或者欧洲电工IEC标准一致。但这其实都是“套皮”标准。不过是将国际标准,翻译过来之后,等同解释。
毋庸讳言,国人往往擦亮眼睛关注Made in China的芯片、仪器等可见物品的自我突破,而看不到标准体系认证都掌握在海外的认证机构的手里。
比如,如果拿不到美国UL认证,中国很多产品根本就进入不了其超市。而瑞士SGS的认证,在非洲等同于海关通行证。许多非洲国家见SGS就放行。
中国商品每年出口总额近3.4万亿美元,占全球出口总额的比例约为14%左右。中国出口总额占据中国GDP约1/5,这些都依赖于国际认证机构所发放的证书而通行。
中国最强大的3C证书,在很多海外市场并不被认可。这只是进入中国市场的强制性认证。它关乎中国内部市场,而与中国出海距离甚远。
全球最大的认证标准机构如瑞士SGS有70亿美元;
法国BV年收入超过60亿美金;
英国天祥InterTek收入39亿美元;
德国TUV南德约35亿美元,而美国UL收入27亿美元;
中国3C...???
这是全球工业体系宫殿暗深之处的最后门锁,深处海底不容易为人所察觉。这种体系,不关乎技术,而关注一种国际互锁的信任。
商品行退无疆,认证是全球化的终极背书。这些巨无霸认证机构,会将一些检测的功能,授权给全球的实验室。这些实验室提供的检测数据,会得到这些认证机构的许可。
举例论述
比如,中国机电装备的出口,占比出口总额的60%。是中国的优势行业。
中国风机制造占据全球60%的产能,现在正在向欧洲的铜墙试图炸开一个口子。而欧洲铜墙铁壁里,有昔日全球最大的丹麦维斯塔斯、有被西门子收购的原西班牙歌美飒、还有曾经征战全球但现在已经收缩的德国老牌Enerco。
中国风机要进入欧洲市场,首先面对的不仅仅是市场竞争,更有非技术性壁垒。
中国风机在国内做的实验,并不被认可。
它需要到欧洲本土进行一遍试验,这里的数据才能算数。风机所需要的雷击实验证明,需要送往丹麦进行。
丹麦技术大学DTU的风能系,有着全球领先的风洞实验室,用来测试风机在雷击等极端情况系下的状况。
欧盟的工业体系天生连接着丹麦的大学、挪威和德国的认证机构,他们早已结成同一个战壕里的忠实盟友。特别的,丹麦技术大学进行雷击或者材料的检测实验,成为认证机构的一部分材料。
这些试验往往非常耗时。由于这些实验室的测试产能有限,中国风机只能在这里排队等待。有时候雷击测试可能要排队9个月。
而这种试验,不过是其中的一项。如果要做极端测试,可能就需要送到位于英国的欧洲海洋能中心EMEC进行检测。
EMEC在海上真实测试设施的场景,对风机的腐蚀、盐雾等环境适应性验证至关重要。这种检测,构成了德国TUV或者挪威DNV认证的支撑数据。
风机之外,还有太多其他其他的...
法国和意大利市场,对噪声和环境影响评估,有这特别严格要求。额外的环境影响评估EIA或噪声检测,则是必不可少的。
这些大量检测形成了层层的关卡,给中国制造进入世界市场带来麻烦。而在中国当地进行的检测实验,即使按照这些标准去执行,也往往不被接受。因此中国不得不将成品运往欧洲,经历耗时耗力的等待。
显然,推动中国建立兼容性检测实验室,结果能得到海外认证机构的等同认定,是一条漫长的道路。而更进一步,中国制定的标准和认定体系得到海外认可,这是一个比中国品牌更加艰巨的工作。
它的实现并非依赖一个个单独企业的努力,而是依靠企业、行业和国家机构一起的推动。这是一个国家工业能力的总和。
简单而言,美帝常拿中国说事,说我们试图摧毁“基于规矩的秩序”。是的,不管ISO、ICE还是UL,这些标准机构是美西方独霸世界的“软”规矩,是赤裸裸的剥削,不劳而获的垄断,为何不被摧毁?
具体而言,从制造大国到制造强国,可以分解成一个三段论。
第一段是制造能力的跃升,中国已经初步解决;
第二段是创立品牌,中国在各个阵营有所突破。
而第三段是解决标准体系的认证问题。
中国制造是基础,中国品牌是突破,而中国认定,则才是席卷天下,包举寰宇,真正天翻地覆慨而慷之大事业。
舟货满载 通江达海!ASA LINER
电话 :18929326277
邮箱 :lisa@asaliner.net版权所有
粤ICP备20253865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