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0日,沪指强势突破3500点,人民币兑美元升破7.18。
而据报道,全球主权财富基金正转向主动型基金管理并加大对中国的投资,以应对动荡的全球环境,其中六成全球主权财富基金计划增加对华配置。
报告显示,市场对中国的发展存在一定的“错失恐惧症”(FOMO),这是一种“我现在必须进入中国市场”的想法,因为中国正逐渐成为半导体、云计算、人工智能、电动汽车和可再生能源领域的全球领导者。
另,据海关统计,2025年上半年,中国货物贸易进出口21.79万亿元,同比增长2.9%。其中,出口13万亿元,增长7.2%。
老水手说,管中窥豹,强势人民币有厚实基础。
强势人民币的底层逻辑
要厘清人民币强势的底层逻辑,先要了解改革开放后,美元重压之下,人民币发行模式的改弦易辙与超大规模中国国债。
经济学如是说,根据各经济体央行的资产结构,主权信用货币发行主要分为2种模式:
1、主权信用模式
包括美国、英国、加拿大、日本等极个别经济体,其央行资产以对中央政府债权为主,央行通过买卖国债吞吐基础货币,它们发行货币就是靠国债买卖。
2、依附型信用货币模式
包括大多数新兴和发展中经济体、小型开放的发达经济体,其央行资产以外汇资产为主;
毋庸讳言,在信用本位制下,主权信用货币模式只是极少数经济体享有,大多数国家都是依附型货币模式。
这些依附型国家持有的外汇资产大多以美元为主,外汇资产以美元外汇储备为主,主要就是美国国债,某种程度上依附型国家的货币发行锚定了美国国债。
因此美国国债大量发行并被其他国家所持有,美国也成为全球最大的净债务国,有人说美国负债累累,实际上这反映的是美元作为霸权货币被其他国家认可。
显然,回顾中国人民币的基础货币发行模式历史,2015年开始,从依赖美元外汇的依附型正在向主权信用模式转换。
毋庸讳言,基于外汇强制结汇制度,2015年之前,中国外贸人赚的每100美元,中国央行会依照汇率(假设汇率为7)“印制”等值的700人民币。美元成了外汇储备,去购买美国国债,低息借给美国人;而新印证的人民币就国内流通,让房价空中飞。
中国外贸人、工厂佬辛辛苦苦赚了美国QE浪发的美元,废纸一张,长久以往,都成了民国末年的金圆券,怎么办?
金融强、人民币强、国债更强
虽然从2015年开始,中国在摸索改变基础货币的发行模式,改变依附美元外汇为基础要素的模式,但直到2024年,王首富所说的一个亿小目标,小荷才露尖尖角。
欲为金融强者,货币强者,则其国债必然要更强。
这是英国国债、美国国债在其相应金融霸主时期,受世界投资者热捧的底层逻辑。
显然,中国国债市场的深度是不够,直到2024年。
2023末中国国债余额30万亿元,只有基础货币的75%,而主权信用模式的美国、英国、日本和加拿大都在5倍左右到接近7倍。
如果国债市场的深度不够,央行买卖国债,就像一头大象进入小水池里,水一下就没了。
水没了,流动性就枯竭,中国以外的天量、嗷嗷待哺的世界资本,如何流入?没有外资流入,人民币如何能成为世界货币?人民币成为不了世界货币,中国如何成为世界金融强者?
简而言之,欲改变基础货币发行模式,必须肇建超深度的国债市场。
从增量看,2008年到2018年我国国债年度增量平均不到9000亿元,2019年-2023年国债年度平均增量2.5万亿,国债池在持续扩展中。
显然,2024年超长期特别国债的战略构想,将有助于提高国债市场的深度。
换言之,想要主权信用模式可行,我国国债的规模必须增加。
毋庸讳言,大部分国人对于超长期特别国债的发行,诟病蛮多。
中国人高储蓄率,生儿存钱养老,谢绝借贷,实乃国粹,实在不理解高层为何孜孜不倦扩大发行债务?难道真是经济不行了?没钱了?3万亿外汇储备打水漂了?
其实,管中窥豹,中国高光大规模发行国债,是中美大国博弈的必然结果,绝非穷途末路靠借贷为生。
数据说话。
据统计,今年以来,境外机构持有人民币债券规模大幅增加约8500亿元。
截至6月末,共有1528家境外机构主体入市,其中一部分通过直接投资渠道入市,还有通过“债券通”渠道入市。
外资对中国债市的投资热情何以被激发?
1、中国国债进阶为避险资产
老观念,日元、美国国债、黄金是传统的避险资产。
然而,俄乌冲突、巴以冲突以来,世人发现美国凸显末代霸主之像,断崖之趋势突兀,美国国债连带其小弟日元,纷纷被无情抛弃,而中国国债携手黄金成为新时代的避险资产。
IMF的官方外汇储备货币构成数据库(COFER)最新数据显示,美元在中央银行和政府外汇储备配置中的比例正在逐渐下降。引人注目的是,在过去二十年美元作用减弱的同时,包括人民币、澳元、加元、韩元、新加坡元和北欧货币等“非传统储备货币”的比例在上升。
2、国际化的人民币 债券吸引力飙升
最新一期数据显示,2024年人民币国际化持续保持稳健上升势头。今年前8个月RGI指数上升9.1%,这一势头如在年内持续,全年升幅有望再次达到30%。
3、美联储降息
特朗普逼美联储降息,资本必将逃离美国,拥抱中国资产成为风口。
而中国韧性的经济、货币政策、人民币升值预期等均是本轮外资加仓人民币资产的原因。
行文至此,对于人民币狂飙,应该有明确的认识了。
以史为鉴,每次美联储降息,是一轮对全球资产收割韭菜行动结束的标志。而美联储这轮加息,强势美元收割了欧盟以及大部分的小国,但中国除外。
中国一直坚持降息,刺激经济发展。事实证明,在美联储这波加息周期,中国是独善其身,从战略守势到如今的战略攻势,同时也顺利大规模扩大中国国债,虹吸世界资金入华。
结论很容易下,美联储收割不了中国,中国必然战略反击。
人民币国际化
毋庸置疑,美国一直再发起对中国的贸易战、科技战、金融战、冷战。
贸易战、科技战,包括今天人民币狂飙为标准的金融战,美国战败。
以升值为标志,人民币国际化则如火如荼。
中国经济的超大规模性,其钢铁占全球的54%,电解铝占全球产能的60%,石油化工占全球产能的34%。这些产品都是工业的必需品。
中国工业超大规模,凸显人民币国际化的意义。
截止2024年12月,人民币在全球支付结算的比重达到4.14%,较2024年一月上升2.23%个百分点;
RCEP和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人民币结算仍保持较快增长;
人民币开始成为一带一路许多国家的“锚货币”,其例证就是这些国家的货币汇率开始与人民币同涨同落。
换言之,得天独厚的中国经济超大规模性,促使中国取代美国成为世界最强工业国、最大消费国、最强金融国,美元为世界货币的土壤消失殆尽,人民币成为世界货币,只是时间问题。
余论
2025年中国资产爆涨,A股突破3500点,人民币兑美元升破7.2关口,必然有其底层逻辑的政治经济规律。
中国经济的超大规模性,必然促使人民币国际化;而人民币国际化,必然要求有超深度的国债市场;超大规模的国债市场,必然促使其主权货币发行模式从依附型正在向主权信用模式转换。
世界大小国家愿意持有中国国债,因为其要与中国贸易和投资。而持有了中国国债,必然无条件接受人民币;世界接受了人民币,人民币必然是稳定持续升值的,这毫无疑问!
中国资产,包括A股与人民币,向上突破,是千里之行,才刚刚开始!
舟货满载 通江达海!ASA LINER
电话 :18929326277
邮箱 :lisa@asaliner.net版权所有
粤ICP备2025386516号